工业工程版

一、实验室定位与设计思路
1.1实验室定位
工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必修环节。通过工业工程实境仿真综合实验室建设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 通过实境仿真工厂的实践训练, 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高综合运用 多种工业工程手段(工程的或管理的) 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能在现代化企业从事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的管理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培养现代高层次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2.1能力目标
(1)初步运用工业工程的工具和方法进行现场改善;
(2)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初步具备5S及标准化进行现场改善的能力;
(4)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备能够应用质量管理方法,初步具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品质管控能力;
(6)具备应用PDCA、5M1E等方法进行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能够应用平衡改善法则进行生产线布局优化的能力;
(8)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2.2知识目标
(1)了解精益生产与管理的概念、核心思想;
(2)了解企业预销售、生产、采购、质量、仓储配送、财务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
(3)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IE的思维意识和基本任务;
(3)掌握现场七大浪费、安全管理、现场5S及目视化管理基本方法与实施技巧;
(4)掌握IE七大手法、掌握流程分析、动作分析、时间分析;
(5)掌握精益生产的理念与核心,识别浪费与增值;
(6)掌握精益生产原则,JITZ准时化与自働化的含义及实施步骤和方法;
(7)了解ERP与MSE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与使用方法。
2.3素质目标
(1)具备有效沟通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具备效率、成本、质量、安全意识,具有改善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具备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4)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具有对待工作和学习一丝不苟、严谨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教学内容 
四、实施建议
4.1师资队伍
本课程校内专任教师要求具备以下要求:
全体教师应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了解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掌握教学基本方法,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与知识更新能力,并能将所得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
Ø 具有工业工程或相关学科学历背景;
Ø 具有5 年以上工业工程相关领域工作;
Ø 具有较强的工业工程领域研究、教学或实践背景;
Ø 熟悉制造业企业生产流程,具有一定的企业现场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经验;
Ø 具备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经验与能力;
Ø 具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兼职教师除具备以上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要求:
Ø 具有制8年以上精益管理推进经验、2年以上精益管理培训经验以及大型企业的精益项目推进经验;
Ø 具有5年以上生产管理、现场管理、设计开发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料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一个或多个领域的管理经验。
4.2教材及相关资源
推荐教材:
《基础工业工程》,易树平、郭伏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基础工业工程》,蔡启明、张庄庆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业工程概论》,薛伟、蒋祖华编著,科学出版社;
《工业工程基础》,徐克林,化学工业出版社;
《精益生产实务》,乔毅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现场管理与精益生产》,张平亮、严志华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精益生产》,刘叔华、鲁建厦、王家尧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4.3教学组织模式
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配合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操作、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组织模式
4.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5教学考核与评价
注重过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过程考核主要考核出勤、听课、实践项目参与和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考核在课程教学内容全部完成后,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总成绩=出勤成绩*30%+作业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40%。